“仓廪实,天下安”,农业是立国之本,乡村是中国人的根脉所在。乡村振兴正当时,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三农”发展在中国大地上铺展开了蓬勃壮美的画卷。追随着美丽中国的山乡巨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系列纪录片《记住乡愁》开启了新一季的创作。新一季《记住乡愁》转向了对乡村振兴的解读和形塑,节目用影视艺术的表达方式积极宣传、展示乡村发展进程,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凝聚文化力量。
记录生活之美,讲述鲜活的乡村振兴故事
继古村、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城为核心的主题呈现之后,《记住乡愁》追随着乡村振兴落地见效的步伐,用质朴的影视语言、下沉的记录姿态、生动的乡村故事,带领观众见证发生在中国乡村大地上的振兴奇迹。节目以“一村一品,一村一策”为鲜明主题,围绕着不同乡村的地理差异、人文风物和特色产业,以人为核心,书写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乡村图景。
从无锡市阳山镇桃源村的“桃王”争霸赛开始,一群鲜活的农民形象被展示在观众面前,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创新的智慧,培育出了优质的水蜜桃,也培育出了美好生活。在北方,辽宁大鹿岛村辛勤的渔民们把大海变成了富饶的“海上良田”,靠着对自然规律和科学技术的把握,他们在山海之间创造了振兴的机遇。在西北的贺兰山脚下,昊苑村的农民用勤劳的双手将戈壁黄土变成了致富的“黄金地带”,用葡萄酒酿出了甘甜醇香的生活……
富民者,以农桑为本。《记住乡愁》以纪录片的方式充分展示了乡村之富,展现了乡村大地上那些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的鲜活人物。他们中有在土地上耕耘了半生的农民,也有见识了世界、充实了头脑的返乡青年,更有致力于农业科学化发展的科研人员,他们都义无反顾地扎根乡村、俯身土地,也因此创造了乡村振兴的硕果,创造了幸福灿烂的日子。
展现生态之美,舒展壮美的绿水青山画卷
乡村振兴使新时代乡村通过补短板、提颜值、创特色等一系列举措变得更加宜居宜业,《记住乡愁》带领观众走进乡村,凝视绿水青山里的现代乡愁。中国人自古便对“归园田居”有着发自内心的向往,久在樊笼里,不得返自然的现代人,更是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作理想生活的彼岸,通过回味乡愁,在心底找出一席闲适与坦然。
《记住乡愁》用影像展现了大美中国的美丽乡村,桃源村里坠满枝头的水蜜桃,骆驼湾村的黄墙、灰瓦、木篱笆,卖花渔村满园飘香的徽派盆景,大鹿岛村的湛蓝辽阔的海洋景观……每一个乡村都独具特色,也都美得令人神往。节目用真实朴素的镜头语言,还原了现代乡村“全景式”的特色之美、生态之美、生活之美,充分展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力量,带领大众见证了久久为功、扎实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能够真正地盛得下乡愁、装得下人心。 《记住乡愁》用影像呈现和阐释了“一村一品、一村一策”的深层内涵,乡村振兴赢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中国智慧,美丽乡村更美在独一无二、真切持久的内在气质。
传承文化之美,厚植传承的精神基因力量
文化自信铸就了乡村之强,为乡村振兴汇聚起了磅礴力量。顺应天时,遵自然节律而行的生态观念传承了几千年,仍是指导现代乡村振兴最朴素也是最高明的中国智慧。能坚守、懂变通、求创新的集体品格,是支持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的精神动力。自古形成的“乡贤文化”在现代乡村也有了新发展,由乡村干部、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组成的“新乡贤”正在积极地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注入新动能。《记住乡愁》展示了因地制宜的现代农业驶入高质高效发展“快车道”的现实状态,展示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融合的发展道路。
生活之美、生态之美中,蕴含着丰厚的文化之美。世代承袭的乡土文化、昂扬向上的红色文化、深厚璀璨的传统文化,都在新时代乡村大地上绽放出了壮美的画卷,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记住乡愁》将乡村这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带到大众眼前,通过凝视现代乡愁,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追索自身本质、回望田园梦想的机会。
(作者冷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张丽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创研基地特聘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