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是走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之一。提起宁波人,可能大家会觉得他们能干,把生意做到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徐鲁、杨静雅的长篇报告文学《万家灯火》是专门写宁波这座城市的普通市民的,读了这本书,我对宁波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宁波人不仅能赚钱,而且会“花”钱!我给花字打上了引号,是因为宁波人善于将钱“花”在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上,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回报社会也可以说是宁波人的性格!
宁波年年月月都要评选“宁波好人”,宁波人齐心协力,要把宁波打造成“爱心城市”。《万家灯火》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宁波好人”的故事,充分展现了宁波这座城市的爱和温暖。这些故事像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闪闪发光。故事中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普普通通的宁波人,他们的故事并不传奇,但浸透了爱意。作者知道讲述这样的故事无需渲染、修饰,只需以朴实的文字将人物和事件的原初形态呈现出来,便能真实地传递感人力量。无论是“爱心奶奶天团”“毛衣奶奶”“棉鞋奶奶”等那些满头“奶奶灰”的老人们,还是署名“顺其自然”“然然”“佚名”等不愿炫耀自己义举的无数“无名英雄”,无论是让生命之光照亮他人的器官捐献者,还是为户外工作的劳动者设立“爱心冰箱”“爱心姜茶”“爱心茶亭”的普通市民,他们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宁波好人”的丰富内涵。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宁波好人”?从这本书中,读者也许能得到一些答案。首先,爱是能够“传染”的。林茂华是“宁波妈妈”张亚芬的女儿,受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在中学读书时就和同学们成立了“小蜜蜂义工团”,上大学时又组织了“公益志愿者群”,先后开展了百余场义工活动,每次活动都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她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宁波就是一个有爱、有光、有温暖的大家庭。 ”在这样一个大家庭,爱会在人们心灵之间“传染”,林茂华显然“继承”了母亲的爱心“基因”。
她的母亲张亚芬是一名供电公司普通职工,长年累月做好事,不计回报,比如照顾一对盲人夫妇十余年,一直照顾到为老人送终;又比如帮助和照料贫困家庭小佳奥一家十二年,等等。张亚芬到底帮助了多少人,做了多少好事,大概她自己也记不清了,但她永远记得她是怎么被爱“传染”上的。那时她才19岁,刚刚参加工作,在一次去农村检查电力供应的途中,她和同事赶在大雨来临前夕帮助农民将摊晒的稻谷抢收好。没想到几天后,这对农民夫妇找到了张亚芬在乡下的驻地,送来几个自家种的西瓜表示感谢。作者在书中写道:“正是这对善良、憨厚的农民的温暖举动,让年轻的张亚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来不经意地帮助一下他人竟能换来这样的幸福和快乐!”
宁波是一个重视慈善和公益事业的城市,在被誉为“城市爱心GDP”的“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测评中,宁波市三次蝉联“七星级慈善城市”光荣称号。在宁波,有各种各样的慈善公益活动,如组织义工走村入户“关爱留守儿童”,实施“紫云英计划”推动乡村儿童艺术教育发展,发放“无障碍出行卡”帮助自闭症孩子出行,等等。宁波月月评选“宁波好人”,处处开办“道德讲堂”,年年发动“公益创投”,在这样的城市氛围中,爱的天使飞得越来越高,爱的“传染”越来越普遍。
其次,爱是一种快乐和幸福。《万家灯火》写到了数十位宁波人献爱心的故事,这些宁波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献爱心的行为中是非常快乐的。作者说出了其中的缘由:“益者,溢也,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就会从内心溢出快乐和幸福,而不会减少快乐和幸福。”书中所讲述的“钢琴奶奶”的故事便让我们深深体味到这种快乐和幸福。“钢琴奶奶”莫志蔚80岁了,她在退休后开始学习弹钢琴,她说她很享受弹琴的过程,内心会感到很快乐,后来她想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种快乐,便有了要在宁波的公共场所安放钢琴的念头。在众人的帮助下,她以个人名义捐赠了十架钢琴,安放在宁波的书城、机场、图书馆等十处公共场所。当莫奶奶看到有许多陌生人在她捐赠的钢琴前即兴演奏时特别欣慰,她觉得这样的音乐能把世道人心中的美好唤醒。
宁波的“毛衣奶奶团队”也是很有名气的。虽然为贫困地区捐赠旧衣服是一件非常普遍的公益活动,但这些奶奶们想到,世界上哪有不爱美的小孩子哟!所以,这些奶奶用爱心为孩子们编织一件件新毛衣,并说道:“编织着暖暖的、柔软的、花色漂亮的毛衣时,其实也像是在纺织自己的好心情!” “每年有更多的孩子能穿上暖和的新毛衣,我们是打心底里欢喜呀!”这些宁波人在慈善和公益活动中所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感,已经超越了狭隘的一己之乐,而是具有宽广胸怀的“美美与共”境界,这是文明的结晶,是精神的升华。共同分享快乐和幸福,是共同富裕特别是共同精神富裕的核心价值。
书中提到在宁波街头随处可见的一句话:“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这句话说明宁波人爱家乡,爱祖国,要代表中国人做出文明表率。这句话也陈述了一个事实:宁波热心慈善与公益事业,不是一个孤立的例子,而是中国走向共同富裕、建设美好幸福家园的一个缩影,“宁波好人”也就是“中国好人”。
(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