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周年,以‘国际视野与本土道路’为题,通过中央芭蕾舞团西方芭蕾的中国化实践来探讨中国芭蕾的创作成就和未来使命具有特殊的意义。”7月8日,以近日中芭举办的“心之所往——费波舞蹈创作20年作品展演”为契机,由中央芭蕾舞团(以下简称中芭)和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承办的国际视野与本土道路——中央芭蕾舞团舞蹈创作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卿青在主持会议时开宗明义指出的会议题旨,众多业界专家以中芭63年不断突破、硕果累累的创作发展实践,回望中国芭蕾独具民族特色的本土发展道路,透视其内在发展理路和经验内核,展望再谱新篇的未来奋进之路。
人才的淬炼和观众的培养,中国风格的追求和国际化的对标,成就中芭的辉煌成就和旗帜效应。
从《红色娘子军》开创民族芭蕾经典,到如今频登世界舞台绽放芭蕾佳作,成立于1959年的中芭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专业芭蕾舞团,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潜心实践和勇敢创新,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民族与世界互鉴交融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发展道路,在国际文化语境中竖起一面中国芭蕾艺术的旗帜,也展现了中国芭蕾院团“国家队”的风范和担当。
中芭之所以能让舶来艺术在民族土壤中扎根并盛放,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认为,一方面源自建团以来始终坚持的守正创新,特别是在立足中国本土化创作探索发展历程中稳健前行。从《红色娘子军》到《沂蒙颂》《祥林嫂》,再到《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鹤魂》《敦煌》,得益于执着践行西方芭蕾艺术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同时,中芭始终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标准发展中国芭蕾艺术。通过引进来等方式不仅给行业也给大众打开世界文化视野,也让自己的实践对标世界水平。尤为重要的是,“作为国家级的艺术团体有对年轻人给予如此力度的、成系统地鼓励和扶持的办团理念和措施,激励所有年轻编导和演员创作创新,非常难能可贵,其产生的很多创作也出人意料。开放的人才培养意识令其创作全面开花,非常了不起。”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于平则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芭先后推出蒋祖慧编导的舞剧《祝福》,李承祥、王世琦联手编导的《林黛玉》等作品,到进入新世纪的前十年,中芭舞剧创作《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再到新世纪20年代的这些年,舞剧《敦煌》《花一样开放》等作品的问世这三个历史节点,深入分析中芭舞剧创作在心理描写、跨界融合、舞语创化等方面的成功探索,纵向梳理了中芭将《红色娘子军》创作精神薪火相传,为发展中国风格的芭蕾舞剧而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尤值一提的是,由中芭团长、艺术总监冯英于2010年创设并倾力推动的中芭“创意工作坊”,着力培养青年编导人才,成为中芭出人才、出作品、出效益的引擎。而这个“创意工作坊”的创设,在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看来,“对于中国芭蕾艺术道路的建设来说厥功至伟,是其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在严苛挑剔中按照国际标准要求自己,舞团才有今天。”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欧建平一语道破中芭创作不断精进和突破的关键。而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春则表示,通过费波的创作和成长历程可以看到,无论费波还是同时期的编导以及中芭的人才培养进程,都是以中芭这一特殊团体为代表的中国芭蕾对当代中国芭蕾舞创作力量的培养和人的寻找,“这是在当代舞蹈进程中特别重要的一个关键点,没有这样一个群体,谈推动国际视野与本土道路就缺乏最基础的力量。并且,除了人才的培养建设,多年来中芭花了很大的力气,通过当代视觉审美的追求等探索,培养着当代观众,养成和提升着当代人的审美趣味。面对当代观众今非昔比的审美需求与喜好,创作需及时表达当代人的诉求和情感,中芭正在担负和践行着这样的使命。”
能给世界芭蕾艺术体系提供源自中国的身体经验和审美价值,才是真正拥有国际视野,也才能真正拓宽本土道路。
以掌握好古典芭蕾、推出中国原创作品、拓展现当代芭蕾“三足鼎立”模式形成中国芭蕾特色风格基础的创作实践;创建中央芭蕾舞团芭蕾学校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实践……中芭60余年的梦想不仅仅要舞出属于中华民族的芭蕾艺术,更要在有着400年发展历史、学派林立的世界芭蕾版图中构建属于自己的“中国芭蕾学派”。
冯双白则指出,中国芭蕾成长历程中,芭蕾舞剧艺术一直要完成的任务,是戏剧性芭蕾或戏剧性舞剧和以心理描述或心理结构为特征的心理舞剧、心理芭蕾这两个大方向,还有一个参照系是交响芭蕾,即完全脱开戏剧性结构的芭蕾方式。中芭的创作道路或舞剧创作,从这三个大方向中各有收获,也各有可以再努力的空间。就诗意结构或者交响结构来说,以费波编创的交响芭蕾《逆风飞翔》为例,可以说和舞蹈诗或舞蹈诗剧保持着一致的创作方向。“从包揽了2004年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所有金奖的舞蹈诗剧《云南映象》的一鸣惊人,到《井冈·井冈》的诗情渲染,再到《只此青绿》中国审美意境的诗意展现,中国舞蹈在舞蹈诗剧领域做了非常大胆和成功的实验。我认为,建立具有中华审美风格的中国芭蕾学派,是一个历史任务,大有可为!充分发展戏剧叙事和心理叙事的芭蕾作品,注意拓展交响芭蕾的艺术力量,并高度重视中国审美文化中的诗意审美,在诗意交响的这个领域里,中国芭蕾将来会更有力量,更充分,更有语言魅力,可以达到更高的高度,舞遍天下无敌手,将会有一个非常广阔而精彩的天地!”
由芭蕾的风格和学派都是由创作本身构建起来的这一观点出发,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表示,中国的芭蕾从20世纪50年代戴爱莲先生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努力,呈现于舞台上丰富的创作,应回望和总结经过70年探索是否逐渐可以形成我们的芭蕾学派,同时审视这条道路是否具有唯一性,中国学派的基础究竟是什么等问题。一个学派的构建离不开教学和训练本身形成的身体表达,因此应该将训练和创作一体化,同时在芭蕾的审美和美学基础上,给予编导足够空间的同时也给予一定的限制,从学派建构的视域中思考和探索,让中国芭蕾艺术探索之路走得更快更稳。
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舞蹈》杂志执行副主编张萍认为,中国芭蕾的美学主张或者说底层逻辑只有一个,就是中国文化、文艺的逻辑,即由人民性、时代性、民族性、创新性、包容性、现实性与价值理性等支撑起来的核心法则。70年来中国芭蕾的实践道路始终围绕着这一点,探索、处理、解决三对关系问题——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三对关系彼此二元对立,实践起来非常难,难上加难的是要在技术、形式、内容、立意、观念、手法等艺术创作的范畴里具体区分逐一实践,并不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可以解决的。譬如关于续接传统,既有形式维度、观念维度还有不同的戏剧样式维度。围绕着1个底层逻辑、3对关系、6个基本范畴,中芭63年创建了一个多元立体的实践模式,要解决的问题超出了艺术创作范畴本身。就像《牡丹亭》《敦煌》表面上是要解决芭蕾舞蹈形态、运动法则、动律与中国传统人物形象的适切与调和的问题,更深层次上看,是要整体性打通技术体系、训练体系、表演风格体系,涉及教学、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各领域,其目标绝非局限于在中国内部完成本土化实践。因此,能给世界芭蕾艺术体系提供源自中国的身体经验与审美价值,才是真正拥有国际视野,也才能真正拓宽本土道路。
“未来艺术就应该有这样开放的态度,所以说,世界艺术的未来在中国,而我们会跟随中国的脚步前行。”
“21世纪的芭蕾艺术在中国,未来艺术在中国!”在如今中芭“走出去”的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不断向世界展现中国芭蕾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收获着国际世界如是激励人心的评价与反馈,这同时也是以中芭为代表的中国芭蕾砥砺前行奋进未来的莫大动力。
而究竟什么是“中国芭蕾”?为什么要强调“中国”?费波坦言这是他在国际舞台上常常被问及的问题,也是他和无数中国芭蕾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谈及中国芭蕾,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回忆起在新世纪之初,一位到北京舞蹈学院考察的美国学者特别兴奋地对他说的一句话:“我认为如果芭蕾有下一次的复兴,一定是在中国!”彼时并未在意的这句话,而今令许锐颇为感触。在许锐看来,中国芭蕾中的“中国”可能不是具体所指,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沉淀着编导和这个时代以及中国这片土地一起成长的实践而生成的艺术样式,正如同国际上芭蕾艺术的发展同样也在当代化一样。所以,中国芭蕾和艺术家相关,和人的培养相关。许锐感叹,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往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今思考国际视野和本土道路时,是基于新的意义和格局的全球化。在这一变局中,站在更宏观视野中,再来思考我们的文化、艺术乃至舞蹈发展皆有所启示。比如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出发,今天的芭蕾创作通过找寻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命运,可以做出更多更深的探索。
以经典创作为例,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真表示,中芭的创作如今呈现出的一些气象,来自于一个个非常鲜明、具体、鲜活的创作者和表演者经过自身磨砺探索,走进一种自由的、浑然一体的境界,将自身带有的文化痕迹以无言的表达自然呈现出来,以非刻意国际化的方式实现了国际化的表达。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李修建认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中,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应该成为世界共享共有的资源。吸取传统、吸收外来和直面当下是芭蕾乃至所有艺术的发展路径,无论取法传统、外来抑或当下等何种资源来诠释我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追求等,都是本土化的表达,都呈现了国际化的视野。
“今天,中芭在一次次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我们一遍遍地告诉自己要回归到艺术语言的本质,不断容纳与融入任何有益于独立发展的艺术养分,真正建立起自己文化语境下的芭蕾艺术语言,进而运用这种语言创作出表现中国题材、呈现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精神、抒发民族情感、表达中国思想、体现中国价值的原创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将凝结于这些作品中的精神与力量,传递给世界。”冯英强调:“也只有这样,中国芭蕾才能继续在国际舞台上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进而更激发承担起引领世界芭蕾艺术发展潮流的重任——就如萨尔布吕肯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世界知名艺术家罗伯特·雷昂纳迪所说:‘很多国际知名艺术节邀请中央芭蕾舞团的最大初衷,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已然是目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一流团体,更重要的是,举办者们意图以此向本土的观众们展示世界芭蕾艺术的重要发展趋势——在民族性中谋求国际性、在原则中强调融合、在经典中发展当代,而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语言。我们在中芭的身上看到了这种开放性,或者说是包容与智慧,以及中国元素与世界元素完美地交融,而未来艺术就应该有这样开放的态度,所以说,世界艺术的未来在中国,而我们会跟随中国的脚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