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为文艺评论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到文艺批评实践中,推动文艺工作者面向新时代、面向现实生活,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坚定文化自信,用情用力创作出立足中国大地、扎根中国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文艺创作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复兴伟业,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作出贡献。
纵观文艺发展史,创作史与批评史是文艺发展的两条车辙,一部文艺史同时也是一部批评史。优秀的文艺评论能够敏感地捕捉最新的文艺思潮、创作倾向、文艺动态,及时地关注,深入地探讨,并发出声音,进行有效引导,不但会对创作者制作和修订创作计划提供有益的帮助,而且能为文艺决策部门制定相关的文艺政策提供参考和资料依据。有了文艺批评家敏锐的洞悉和批评,文艺创作就会更好地在创作方向上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在艺术表现上焕发出多姿多彩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还曾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文艺理论评论工作是文艺事业的重要内容,要推动文艺创作,更好地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期待,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除了要对文艺作品进行精准评价,还要从更高层次思考文艺理论建设的内容和方向。
一是要坚持对传统文艺理论评论的时代化创新。在新时代做好文艺理论体系建设,应该传承好中华文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在各种文艺样式中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文艺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创造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一代又一代灿烂的文学篇章,提出了“诗言志”“文以载道”“知人论世”“大象无形”等与时俱进的艺术主张,创立了以“文气说”“性灵说”“童心说”“意境说”等为代表的评论学说,推出了《文心雕龙》《沧浪诗话》《闲情偶记》《人间词话》等自成一体的评论成果,形成了一整套源自中国文艺创作又充满中国审美智慧的评论理论,成为今天建构中国特色评论话语体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论源泉。历史是割不断的,“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还需挖掘其价值内涵,阐发其理论精髓,汲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传统文艺评论理论的现代化,开创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新辉煌。
二是要坚持对外来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改造。中国文艺理论评论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是在中国经验与世界视角的张力中推进的。它不仅应深深驻足于本土文化资源,而且应坚定地朝向未来与世界。从中国经验出发的文艺评论,呈现出鲜明的实践性与建设性。它拒绝本本主义,强调论从史出,突出文本本位,常能在评论文字中透出人文色彩与家国情怀。而强调世界视角的重要性,当然源于我们身处于一个全球化时代的现实。但更为关键的是,从“世界”看“中国”,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建设一个真正的中国。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既要从中国看世界,也要从世界看中国,在“全球化”与“中国性”的螺旋中把握“中国特色”的本义,在理论推进与批评经验中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梦想。中国文艺评论既要为世界文坛贡献中国智慧,又要汲取世界文艺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设除了传统文艺评论现代化的文脉传承,同样离不开对外来优秀文艺评论理论的中国化吸纳。事实上,中国现代文艺正是在与西方文艺思潮激荡碰撞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中国文艺历经了“五四”文学革命、“左翼”文艺运动、对苏联文艺道路的效仿、新时期西方文艺思潮再冲击等百年历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前提是洋为中用、以我为主,既不简单盲目排外,也不套用西方理论来框定中国人的审美,而是要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和文艺自觉,坚定中国精神是中国文艺的灵魂和命脉,坚持把外来文艺评论理论与中国文艺评论实践相结合,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外来文艺浪潮的冲击中站稳脚跟,在中国化和国际化的融会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的话语体系建设,应倡导从中国经验出发,要坚持呈现鲜明传统性、实践性与建设性。所谓讲好“中国故事”,已超越叙事层面的复述与剖白,而成为对基于中国经验的话语、理论与智慧的追求。更为关键的是,这提醒我们还要从“世界”看“中国”,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建设一个真正强大的中国。
三是要坚持对中国文艺理论评论进行系统化建设。系统化理论不仅是对历时性文艺评论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共时性文艺评论实践的指导和促进。系统化理论来源于对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传承、对外来理论的批判借鉴,但立足点在当下,贯通古今、融会中外,才能更好地为文艺评论实践服务。当前,系统化理论建设渐成共识,但推进起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从概念、范畴、术语及具体议题设置等微观层面入手,需要把散于浩瀚艺海的评论观念按照一定的系统构想集聚起来。我们应当让那些各具特色的观点,在系统内发生互联互通的神奇效果,甚至在整合中产生聚变效应,生成更强大的系统战斗力,发出无坚不摧的理论威慑力。当然,这需要文艺理论和评论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的支撑。
笔者以为,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可以创建文艺评论协同创新中心或文艺评论理论研究机构,增设跨学科性质的文艺评论理论专业,开设文艺评论理论课程,营造文艺评论理论发展的学术氛围,形成共同建设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良好环境。新时代需要建构属于自己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新时代文论要在深刻挖掘、整理、阐释中国传统文论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域外文论成果,走出一条守正创新的道路。
四是要坚持将文艺评论的原则和标准引入文艺理论评论体系。优秀的文艺批评写作与优秀的文艺创作一样,都是作者心力与智慧的体现,它们对于文艺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不难想象: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坛之所以群星灿烂,是因为那里不仅有伟大的作家,而且有能够与伟大的作家相比肩的评论家。高明的文艺理论评论研究不仅要求作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卓异的文学艺术才情,还要求其保持科学、客观、公正的评论原则。面对日益复杂的现实社会,面对各种名利的诱惑,当代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务必要坚守初心,不能被铜臭气所污染。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要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外化为精致的文字、旋律、画面、影像等艺术品,打造高远超迈的艺术品格,使之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成为新时代的精神标识。作为一名文艺批评工作者,当面对现实中的具体文艺作品是否达到这些标准时,要牢记的批评原则应该是:坚守人民立场,尊重文学艺术规律,牢牢地盯住文艺作品,实事求是地在思想上、艺术上进行考量,这是文艺评论的基本内容,也是文艺评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只有将这些原则、态度、标准真正引入文艺理论体系和文艺评论实践,才能夯实文艺理论体系根基,促使文艺评论家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责和使命,敢于担当,正确担当,有效地激活文艺评论所应有的引导性和激励性因素,令人信服地对作品进行阐释、评价。对艺术家的创造性成果进行分析和研判,对他们的创作道路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他们的创作经验进行归纳和概括固然是文艺理论评论工作的应有之义,对他们的创作方向进行辨析和引领,促进文艺创作良好风气的形成和改善也需要文艺评论家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文艺创作需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文艺评论和文艺理论建设亦是如此。
当前的文艺理论研究,要紧紧跟上快速变化的文化现实,现有文艺理论不足以概括新时代的文化体验。在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研究,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传统与目标定位,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创造出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文艺。好的理论文章是能够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生命的,给作者、读者以全新的启迪。这样的理论和研究显然是要有底蕴和思想的,真正的文艺评论家的职责不仅在于对优美作品的发现与鉴定、鉴赏与评价,而且在于将文艺理论话语升华为一种文化哲学、历史哲学或审美哲学。
(作者系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湖南艺术教育研究所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