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中国新时期新时代影视艺术创作一道亮丽风景线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近年来佳作迭出,硕果累累,这是对人类当代文化建设重要的独特贡献。但在资源的开掘、题材的选择上,是否还会有新的发现?日前,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37集电视剧《破晓东方》,就以成功的艺术实践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肯定答复。这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出品的力作,改编自已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统的纪实文学《战上海》,以解放上海的第一年为时间切入,集中表现从“战上海”到“建上海”,即从“破坏旧世界”到“建设新世界”的翻天覆地变化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武能安邦、文能定国的辉煌业绩。其一,就“战上海”而言,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时坚定执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进行丹阳整训、贯彻“瓷器店里打老鼠”(不能用重武器,即使付出更大牺牲也要尽量还人民一个尽可能完整的上海)的战役战略……这一切,此前荧屏上的重大革命题材创作确实尚未充分艺术地表现过,可以说还是空白;其二,就“建上海”而言,指挥战胜突发的自然台风灾难、粉碎险恶的金融危机、打赢与不法资本家的“粮棉之战”、改良旧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规避蒋介石的“大轰炸险情”、防空修建机场……这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新上海造生机的永载史册的赫赫功绩,也尚未在荧屏上得到过充分的艺术再现。而所有这些,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镜鉴,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疑是宝贵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如今的《破晓东方》,正是坚持宏观的大历史观和鲜明的大时代观,深入开掘、合理配置了上海革命文化独有的这一资源,精准地聚焦于这一题材空白,显现出可贵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2
要成功地把原来以文学语言为载体的纪实文学《战上海》转化为以视听语言为载体的长篇电视剧《破晓东方》,绝非易事。这里的关键,在于电视艺术家须在审美创造全过程中自觉地变文学思维为视听思维。该剧编剧之一的龙平平在答记者问时就强调,要运用之前创作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经验,把文学语言描述得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革命历史,从书本平面上可读可思的文字,努力转化为荧屏上可看可听的具象。而导演高希希则明言,要在这种文学思维向视听思维的转化上,即遵循电视剧审美的独特规律、发挥其独特优势上,下足功夫。他说:“我想,《破晓东方》对我的人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华彩的段落。”正是编、导心有灵犀的通力合作,加上张嘉益、刘涛、李泽锋、乔振宇等主演和摄影、美术、化装、音乐、录音等各方面人才的强强联合,才实现了创作生产力诸因素的优化组合,互补生辉,铸就了《破晓东方》在思想上、艺术上、审美上都攀登上新的高峰。这一启示,弥足珍贵。
3
高希希从执导《破晓东方》努力把宏大的历史史实转化为荧屏可视可听可感的具象的审美化创作实践中,提炼出一句深刻精准而值得体味的经验:“细节是历史的表情。”是的,历史是过往的故事,而电视剧讲好故事,尤其是讲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故事,要靠细节去审美化地呈现历史情状和历史氛围。激战胜利,人民解放军挺进上海,严格执行纪律,不进民舍,几十万战士都在雨中街头枕肱席地而眠。这一情节,虽曾在不少影视剧中都已呈现过,但《破晓东方》在审美再现这一情节时,却别具匠心地通过两个细节将当时的历史氛围及其历史内蕴直抵浸润观众的心灵——其一,是导演艺术虚构的。他特意挑选了一位上海姑娘扮演铅笔厂的女工,她清晨从家门出来,见到战士睡卧大街,惊讶至极,内心独白道:“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就这样和人民见面了!”一个长镜头,直跟女工,透过她感动的视点,看到战士们带伤困顿,一动不动……这细节,能不动人心扉!再一细节是,在有些历史影子的基础上加工的。那就是民族资本家荣毅仁面对动荡,心情沮丧,准备离沪。昨夜战火轰鸣,今晨鸦雀无声,他骑车出门查看,见大街睡满士兵,以为是尸体,仔细观看,原来是不愿惊扰百姓的人民解放军睡卧在那里。他感动了,回家拉妻子来看,说:“我们不走了,再难也不走了。相信这个军队、这个政党,一定能把国家搞好。”这细节,把当时特定的历史趋势和时代氛围、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和民心所向,以及民族资本家荣毅仁的独特心态,艺术呈现得多么逼真、感人!
这,令观众领悟:精彩的细节,的确是历史表达出的人心民情。
4
一部大片力作,以细节展示历史表情确不可缺,但同时也离不开对重大历史事件和故事的叙述,所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也。《破晓东方》中,直面描述了解放上海一年间历经的“关关难过关关过”的历史事件,既有军事战也有政治战、经济战、文化战、金融战、自然灾害战。剧中,陈毅与陈云的一段精彩对话就概括了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刻内涵。全剧事事相连、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地引领观众穿行沉浸到那一年的历史氛围中去领悟思想营养和审美熏陶。从攻克上海迟浩田三人智取千敌,到与不法资本家赵丰年之流的“银圆战”“粮棉煤战”、与暗藏敌特“嘉宾”之流的“肃特战”、与自然灾害的“台风战”……所有这些事件的叙述,都坚持以人带事,事中有史,史里觅诗。桩桩件件,扣人心弦。每桩事都有背景、有起因、有现状、有发展、有趋势,活跃其间并决定着事件发展趋势走向的是人,而每个人物都有来历和去处。确实,《破晓东方》自觉处理好了“叙事”与“写人”的关系,坚持聚焦于人的精神境界和心灵历程。譬如第21集,邓小平奉调赴中央开会,陈毅欲请代向中央汇报上海实情,要设宴相送,又因囊中羞涩,愁无好计。此时,经济参谋纪南音巧出主意,让参加送行宴会的曾山、潘汉年、田国立、陆修远等各备一菜,于是“四两拨千金”,各具特色的家乡菜象征着“全国一盘棋”,陈毅拿去原本系邓小平在他生日相赠的两瓶川酒,这送行宴,丰盛、鲜美、简洁、纯厚,加上宴席上诸位风趣幽默、含义深沉的交心对话,其意蕴,聚焦点都打在了邓小平、陈毅、曾山、潘汉年、田国立、陆修远这些人物形象高远的精神境界和人格操守上。
5
归根结底,电视剧是要塑造人物形象的。《破晓东方》中,观众所熟识的几位特型演员,饰毛泽东的唐国强、饰周恩来的刘劲、饰朱德的王伍福、饰邓小平的卢奇,表演真挚、娴熟,为广大观众认可,也为全剧增色不少。但在饰主要人物陈毅的演员选择上,《破晓东方》出人意外地让已为广大观众喜爱的张嘉益担纲。用高希希导演的话来说,“《破晓东方》有大家熟悉的特型演员,也在神形兼备的基础上对选角进行突破。带给观众一部有新时代表达方式和艺术创新手法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是我们创作的初衷”。
选张嘉益出演陈毅,确是奇招,也是难招。奇招可能出新,难招却须翻越。毋庸讳言,张嘉益确是一位用心用情用功的才华横溢的极有表现力的演员,他在荧屏上塑造的以电视剧《装台》中的刁顺子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已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种审美接受的心理定势,加上他由于腰疾造成的独特走路方式,都容易给观众带来一种身不由己的鉴赏阻碍。而之前的几位在形似上胜于他的饰陈毅的特型演员,多少也给观众的鉴赏心理形成了一种定势。这两种定势相叠加,便成了张嘉益塑造新的陈毅形象的难关。老实说,就是像笔者这样的有着一定心理准备的特殊观众,初看《破晓东方》时,也觉张嘉益离心中的陈毅在外形和走势上确有差距。但一集一集看下去,慢慢地,觉得这个新的陈毅形象越来越在“神”上走进了陈毅心里,也逐渐走进了观众的心灵。这又一次雄辩证明:特型演员以神形兼备为佳,但神似更为重要。恰如高希希导演所说,“如果在两者之间必须有一些取舍,以神为主,形能靠上的,我们尽量靠,主要还是体现人物的精神和灵魂。因此,最重要的是演员的表现力”。其实,回想当年,唐国强初饰毛泽东时,不是也有对其“奶油小生”的担忧吗?一路演来,学习钻研,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唐国强不是已成为广大观众都认可的饰毛泽东的特型演员了吗!
(作者系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