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宵节,人文谈话节目《文学馆之夜》第一期节目《创造我的故乡》在腾讯新闻播出,播放量超过八百万。该节目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和腾讯合作,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策划并主持,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出品、南瓜视业参与制作。节目共设七期,邀请梁晓声、贾樟柯、戴锦华、刘震云、徐则臣等嘉宾齐聚中国现代文学馆,围绕故乡情愫、父子关系、说话之道、养猫、科幻想象等议题展开深度文化漫谈。
2月9日,《文学馆之夜》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李敬泽及腾讯新文创研究院院长岳淼、腾讯新闻副总编辑杨瑞春、南方报业南瓜视业总经理向阳出席并致辞。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节目总监制王军主持发布会。
发布会上,李敬泽介绍,《文学馆之夜》致力于将作品背后的写作者推到前台,呈现出“有文学的人生”的丰富多彩,从而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唤醒读者日常生活中的文学和审美体验,帮助更多读者跨越阅读门槛,体验纯文学的魅力,“《文学馆之夜》不是课堂,不是网络教室,而是在文学馆漫天星斗的夜色下,‘像一个老朋友和你聊聊天,聊与文学相关的事’”。
“让我们谈论与文学相关的一切”
“预告片里,我说‘让我们谈论与文学有关的一切’,但其实一切都与文学相关。这个节目是在谈论与文学有关的一切,但同时我们也始终面向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切身的经验、人们此时此刻活跃着的思想与知识。”谈到创办节目的初衷,李敬泽分享,他脑海中涌动着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他觉得,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也都与文学有关,同时文学也要努力地走近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 《文学馆之夜》就是这样一次尝试,我们会为此不懈地努力下去”。
据介绍,《文学馆之夜》第一季共七期,除“故乡”外,节目还将带领读者走入更丰富的文学世界。梁晓声、戴锦华、李洱、史航、刘震云、李诞、汪朗、张泉灵、韩松、邓虎、姬少亭、刘颖、徐则臣、董的、吴国盛、陈楸帆、陈钢等诸多作家、艺术家、学者将陆续在节目中相聚,从文学出发,映照开阔的世界与浩瀚的生活。
关于七期节目的不同主题,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主创团队表示,每一期节目都是从文学经典出发,凝视和思考今天中国人的生活。第一期节目谈故乡,是因为鲁迅的《故乡》已经发表百余年,鲁迅开启的现代人与故乡的模式至今影响深远;第二期节目聚焦时下热门的“养猫”话题,灵感源于一只喜欢趴在文学馆内冰心雕塑旁的“馆猫”;第三期节目谈当代人的说话之道,灵感来自馆藏的老舍手稿《多编好相声》,老舍的小说为口语表达开创了新的天地;第四期节目谈父子关系,源于文学馆内朱自清的雕像,让人想起他著名的作品《背影》;第五期节目谈“脑机接口”,聚焦科幻想象,源于鲁迅和梁启超上个世纪就曾将科幻小说引入中国;第六期节目谈跑步文化,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著名作品《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入手,聊到中国作家里谁最热爱跑步;第七期节目谈衰老与死亡的永恒命题,因为科幻文学中关于“长生不老”的想象随处可见。
“《文学馆之夜》整体呈现出来的氛围是轻松但不轻佻、有腔调但不做作的。我自己的期待是,倾听这些名家对谈的时候,就像是一个人拎起一个小板凳,到一个高朋满座的客厅,能够看到一群有趣的人在互相激发,实现一种智力和心灵上的共振。”正如杨瑞春所说,《文学馆之夜》的节目特色非常鲜明,它不需要观众正襟危坐,像听学术报告,但同时观看它又需要“沉浸式体验”,“这档节目中,金句的密度是非常高的,以至于我们后期剪辑的时候对很多内容都难以取舍”。
谈到文学在今天是否被边缘化的问题,向阳认为,事实上文学无处不在,我们每天打开电脑看剧、在手机上发微博,所有文案的背后都有文学的支撑,“文学太大了,这个世间的万物、无数的情感都可以被文学装进来,都可以装进这个文学馆里,都可以被《文学馆之夜》讨论。”
文学与影像的牵手
“在很长时间里,中国文学一直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之声。我们的文化产业,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产业,这是新时代文学应秉持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正如岳淼所说,《文学馆之夜》是文学和影像的一次牵手,文学的胸怀是开阔的,对于创新的包容,让文学始终能保持应时而变的生命力,“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以蓬勃的创造力、奋发的精气神,点亮新时代文学的灼灼之火,将中国好故事一直传承下去”。
谈到文学与影像的牵手,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员李蔚超认为,短视频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触发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文学性”的思考。比如,她分享,节目第一期剪辑的短视频中,点击量最高的一个片段是,李敬泽分享关于回老家讲方言的故事。“这条视频有很多观众留言。回老家讲方言还是普通话,这是一个一直存在但似乎很少被正式拿出来讨论的问题,这个讨论,触及了我们很多人最真实的故乡情愫和生命体验,这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属于文学的瞬间。”李蔚超说。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现有馆藏90余万件,收藏了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书写和创造,汇聚了百年来中国人的情感与记忆。在承制《文学馆之夜》项目时,作为制作方的南瓜视业团队采用了视频化的手段来展现文学、展示文学馆。在前期录制的过程中,团队拍摄了许多馆藏珍品:鲁迅《呐喊》的初版本、老舍的手稿、冰心书房陈放的摆件、曹禺生前使用的名章镇纸……后期制作上,对片中涉及的作家、书籍进行了视觉化的展示。除了用每集几十分钟的长片来传播思想,还采取了提炼金句的短视频形式多点触发,让文学可视可听,惠及万千。
先贤以言传道,在这个视频化的时代,作家、学者、艺术家们走进文学馆的夜晚,直面镜头,谈论与文学有关的一切,把文学从纸面带入立体的时空。在世界上最大的文学博物馆里,《文学馆之夜》用文学的方式,打开了一个开放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