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现代舞的观众可能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在家里拿着手机观看陶身体剧场的现场表演直播。近日,由中国舞协、美高梅、澳门舞协联合主办,澳门大学艺术设计中心协办的2023“国舞今韵”系列舞蹈交流展演在澳门美高梅剧院举行。作为此次系列展演活动的首场演出,陶身体剧场的“无数系列”作品之一的《对照》的亮相,也在自己的舞团历史上创造了两个“首次”纪录,即首次融入影像艺术,首次在多个网络视频平台进行线上直播。也就在同一天,威尼斯双年展宣布陶身体剧场获得舞蹈银狮奖,陶身体剧场两位创始人陶冶和段妮成为继谭盾(曾在2017年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之后再次荣获“狮奖”的中国人。由此这一晚的演出似乎在中国现代舞发展历程中充满着标志性意义。但舞台上的影像和线上直播的演出还是不禁令人疑惑:这还是我们熟悉的“陶身体”吗?对于一直秉持身体动作本体性和舞蹈艺术独立性的陶身体剧场来说,此次《对照》演出的影像融合与线上直播是否意味着违背了之前的艺术理念?在这场线上直播的跨媒介艺术探索中又有哪些特质让这场演出如此不同以往,如此具有标志性?
事实上,近年来融合影像以及利用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已成为舞蹈界“出圈”潮流的重要推手。特别是在“国潮”文化趋势下,这两样“利器”已被公认为“流量密码”。但同时业内也有疑问提出,例如舞蹈怎样在社会流行的文化潮流中平衡艺术创作的前沿性和先锋性?剧场内的舞蹈艺术如何在影像化和综艺化潮流下,以更鲜明的动作本体表现力激发观众的具身审美体验?此次陶身体剧场《对照》的澳门演出或许可以回应这些疑问。在这场新媒体平台直播的跨媒介艺术呈现中,陶身体剧场所秉持的本体性和独立性不仅没有被消弭,反而被更加凸显出来,并引发跨媒介艺术创作更多元的探索与更深层的文化思考。
关于舞蹈、音乐与影像艺术的跨媒介融合,陶身体剧场创始人兼艺术总监陶冶在演出之前在与笔者进行的短暂对谈中,介绍了此次《对照》澳门演出的跨界主题:“澳门大学梁蓝波教授具有中国传统水墨元素的影像艺术如同浩瀚的宇宙,代表‘天’;小河的音乐就像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一样,充满泥土味道,因此就代表‘地’;舞者的身体表达就是‘人’;整个作品将展现出‘天、地、人’的理念。”在陶冶看来,《对照》中音乐、影像和舞蹈的跨媒介融合,源于梁蓝波、小河和陶身体剧场都扎根于相同的土地,理念追求相互契合,因而成就了三者的跨界共通。
当晚演出中,影像展示首次出现在陶身体剧场的作品中。具有沉浸感的半圆形屏幕中,仿佛被放大的墨汁滴入水中,变幻出无限的苍穹与星辰,无论静止还是流动,无论黑色还是白色,其节奏和动律都与舞台上舞动的身体以及音乐人小河的同台现场演唱和演奏相互契合,构成一部具有整体性的跨媒介作品。但是在这“天、地、人”的融合之中,在音乐、舞蹈和影像的跨媒介展示之中,三者始终保持着各自独立的主体地位,同时又呈现出互相映照、彼此对话的关系。音乐人小河与舞者同台表演,他的独唱和独奏并非舞蹈的配乐与伴奏;水墨元素的影像画面也并非舞者身体运动的背景和陪衬。影像中的水墨漫无边际,流动不居,在与小河的无词吟唱以及阮、鼓演奏中相互对应,或缓或疾却并非同步。舞者则在看似无垠的苍穹之下,在由灯光分割出的有限空间里做出无限的即兴动作表达。这种富于思辨意味的限定中的即兴、无限中的有限,将舞蹈、音乐和影像建构成彼此独立又相互对话和连接的关系,由此也区别于以往跨界融合作品中不同媒介之间协调一致、同频行进的呈现效果。正如陶身体剧场去年在北京演出《对照》时所强调的:“当身体成为一篇篇灵动的乐符,当音乐成为一个个朴实的动律,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两者彼此相差,又彼此相关,如镜像般相互折射。 ”这或许可以让人理解,陶身体剧场这部作为强调跨界融合特质的“无数系列”作品为何被命名为“对照”,跨界作品不仅只有相互融合,还有彼此对话和映照。也正是这样的对话与映照让人们看到跨媒介艺术创作更多的可能性。
至于线上直播是否与之前陶身体剧场一直强调的“身体在场”理念相冲突,陶冶表示,这次演出还是面向现场观众,作品本身的呈现并不会因为直播镜头而进行改变或调整。他说自己并不担心很多喜欢陶身体剧场的观众会“感觉不再爱”了。陶身体剧场一直在突破和改变自身,但骨子里本质的东西并没有改变。这次线上直播虽是首次,但也表明陶身体剧场的开放性。在陶冶看来,线上直播不仅是向更多观众传播作品,对陶身体剧场来说也是为了迎接更多可能性。
事实证明,这场线上直播的确让人们看到原本属于剧场艺术的舞蹈作品如何在镜头选择与切换之间形成新的表达,建构新的审美体验。在整场直播过程中,全景、近景和特写之间的切换节奏,与舞者的身体动作及小河音乐的节奏和影像的流动相互呼应,和谐一致。可以说,直播的镜头不但没有切碎作品,反而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在前半段的缓慢节奏中,镜头切换也使用渐近浮现的手法,伴随着屏幕上的水墨流动,整个视觉呈现如同一幅充满禅意和空灵之感的山水画作;而在中间段落的阵阵鼓声中,舞者的全景与特写之间的切换也同样利落和决断。这样的镜头运用手法,让人鲜明体验到这场演出的直播不仅是作品的传播媒介和呈现平台,直播中的镜头角度和切换节奏也都成为作品本身。舞者在舞台上行走时的脚部特写,也与其他动作语言的呈现一样,富于编导想要表达的意味和理念。因此,可以说首次线上直播的陶身体剧场作品为未来舞蹈作品的视频平台传播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参照,并让人们看到剧场中的舞蹈艺术并不会因为线上直播而减损其自身特质,反而可以为作品呈现增加新的表达维度与路径。
如前所述,陶身体剧场这场跨媒介融合与对话的线上直播演出,不仅可以让人看到更加多元的跨界创作可能性,而且还激发出更深层的文化思考。这次《对照》的作品呈现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与旨趣,从陶身体剧场已经成熟的圆运动语言体系,到梁蓝波教授传统水墨元素的影像作品,再到音乐人小河散发乡土味道的独唱和演奏,共同营造出一个具有艺术本体性的诗意现场,而不是各种传统文化符号的堆砌与生硬牵强的意义表达。正如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所言,这场跨界融合的艺术尝试为观众呈现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如此全新的审美体验也会促使人们不断回顾和思考,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在全球化背景中,中国当代舞蹈创作如何呈现更加多元丰富的探索趋势。从1987年舞蹈教育家杨美琦在广东舞蹈学校创办“现代舞专业实验班”,到如今陶身体剧场获得威尼斯双年展舞蹈银狮奖,可以清晰看到中国现代舞走过的这条鲜明的中国式道路,即在精准捕捉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同时,又在艺术的本体性和独立性的层面,凸显诉诸直觉的诗意呈现与审美体验,而这种诗意的审美也与全球化视野下的当代艺术价值观共通共享。由此也越来越体现出,在国际语境中的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已不再只是西方观众眼中充满异域色彩的东方奇观,而是在艺术本体层面真正进入国际视野,在共通的语境下,以更加开放、多元、自信的姿态与国际艺术界实现真正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副主编、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