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评论 >> 内容
努力做好人民至上的文艺批评

发布日期:2023-12-12  来源:《中国艺术报》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此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其中第一个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谈到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也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一项,更是赫然在列。可以说,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在此次报告中得到了再清楚不过的突出和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本着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以及以民为本的执政观,习近平总书记就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及如何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归结其中心思想,就是要切实“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中心思想后来被凝练为“人民至上”。它既体现在党和国家努力完善分配制度、确保就业优先、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健康中国政策等物质的层面,也体现、甚至更体现在切实保护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进而成为这个时代文化主人的精神的层面。

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从来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事业,它的繁荣发展自然也离不开这一中心思想的规范与指引。如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眼睛向下,重心下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大事。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阐述了文艺发展的规律,为新时代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他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的讲话中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鉴于此,他提出“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他的要求是“多接地气”,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总之,“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只有这样,文艺才能真正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近些年,广大文艺工作者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方面作不懈努力,创作出了像《唐宫夜宴》《只此青绿》《觉醒年代》《山海情》《人世间》等一大批植根历史、反映时代,既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又获得可观经济效益的文艺作品,繁荣了文艺市场,活跃了文化生活。但也应该看到,时下文艺领域依然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抵触、与人民群众真实生活和根本意愿相矛盾,因而与社会主义文艺使命相背离的消极错误现象。以电影、电视剧创作而言,就存在着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两张皮,大流量和正能量相脱节的现象。有的地方,甜宠剧、商战剧和“律政风”占断黄金时间,只知道用人工增味剂冲调杯水风波,再用美颜滤镜掩饰岁月沧桑,不仅严重脱离了普通人的生活,遮蔽和扭曲了人物在特定场景必会生出的喜怒哀乐,从而使作品失去了与更广大人群的相关性,与当今这个大时代的同频共振,传达的也不是积极健康的人生观。虽然前后期投入巨大,演员阵容也强,可是就是不能赢得观众,甚至不能赢得票房。有时候,利益各方赚得盆满钵满,但观众的呼声、要求及趣味却被摒除在外,得不到反映。凡此,都需要引起文艺工作者的高度警惕和自觉抵制,需要文艺工作者展开具有针对性的、言之有物的文艺批评,以达成化性起伪、激浊扬清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文艺工作者提出过“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要求。依此要求, 2021年,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意在推动文艺评论更好地打磨利器,把握好方向盘。这从根本上说正是为了把“人民至上”,即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落到实处。其最终的归结点,就在于真正造成把人民当作文艺表现的主体,尊人民为审美鉴赏和评判的重要参与者的社会风气。故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重要论述精神,作为身处第一线的文艺批评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最神圣的天职,不局守书斋,痴迷于文字游戏;不自恃身份,醉心作高头讲章,时时以是否做到心系人民来要求自己,检验自己,并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能够接受的形式,歌颂真善美,揭露假恶丑,从而开创风清气朗、生动活泼的文艺评论的新局面。

为此,要清醒地认识到,随上个世纪各种西方思潮的涌入,“人民性”和“人民文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诸如审美性与人性的挑战。一些人将审美性与人性视作衡裁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新尺度,并试着以此为基础来重新认识文艺,甚至界定文艺,得出许多似是而非的结论,造成了许多观念的误区。我们无意否认审美性和人性之于文艺创作、批评的重要意义,只是认为不能用狭隘、抽象或个体意义上的人来代替人民,因为这样不可能造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文艺”。文艺的发展历史远不仅仅是人的感性、身体和欲望的发展历史,它应该超越虚空的时间形式和抽象化的个人体验,与更本质的人类前进方向联系在一起,与更广大人群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尤其在文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艺,文艺创作也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化创作,而成为各种力量介入的生产的今天,许多新的文艺形式被大众所喜爱,并被接受为自己情感表达方式乃至基本的精神活动方式,我们更需要细加甄别,切实引导,与时俱进地调用各种手段,博采各种理论,由深入研读文本,贴近批评对象,作出入情入理的评论,从而在传达好人民群众的心声,捍卫好其文化权利的同时,切实提升其欣赏水平,增广其审美趣味,使其真正从文艺中受到鼓舞,从审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

回顾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光辉历史,早在延安时期,面对一些人片面强调文艺必须走向正规,走向专门,进而盲目崇拜“大”“洋”“古”,即热衷演大戏、洋戏和古戏,痴迷“超阶级的爱”和“抽象人性”的表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今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包含的为人民而作、为人民而歌的立场,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黯淡,而失去说服力。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毛泽东同志《讲话》的精髓,结合当下实际,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任务,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进一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出更多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的同时,积极投身到文艺批评的实践中去。通过自己科学理性的观察、鞭辟入里的分析、及时有效的提点及晓畅明白的文风,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更具体、艰苦和持久的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