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视界 >> 内容
关于民间文艺“两创”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2024-10-15  来源:文联  浏览次数:
 

中国民间文艺覆盖广泛、底蕴深厚,承载着数千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技艺、价值观念、审美追求,其中饱含优秀的成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源流,有着广阔的创新创造空间。如何做好“两创”,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里主要从宏观上谈以下几点:

一、强化“现代”指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艺中蕴含着丰富的具有现代价值和未来指向的优秀思想内容和形式结构,这是“两创”的基础,是弥足珍贵的部分。但它又是伴随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走过来的,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并存,有些界线分明,有些却没有明确的界线,或者说不宜简单地划定界线,需要加强甄别,辩证取舍。比如,我们中国人讲“孝道”,这是优秀的传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一些好的习俗仍在延续,但其中也有一些被封建专制过于绝对化、形式化、甚至神秘化的成分,“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就有很多糟粕,鲁迅先生曾做过犀利的批判。传统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传说,不少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推进民间文化的“两创”, “现代”指向十分重要,需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大方向,防止就传统谈传统、乃至出现“复古”性的偏离。这是辩证取舍、推陈出新的前提和保障。恩格斯曾指出,“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才能就有关问题作出分析。也就是说,推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关键要掌握一个“度”。即具体研究民间文化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把握其精神实质,并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审美取向为基本标准,进行有效鉴别,拿捏好取舍的分寸、融汇的方式。既不简单地全盘肯定、奉为至宝,又不至全盘否定、轻易丢弃。比如,重“情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可以增强矛盾处理的弹性和选择性,但要遇事首先想到找关系,就会对社会公平公正带来不良影响,迟滞法治社会建设进程。在这里,把握法律底线,建设现代的、中国式的“法理情”的新型关系结构就是关键。这既需要组织机制的保障,又需要新的文化心理建构。再比如,有的地方春节拜年还要给长辈“磕头”,“丧葬”更是极为繁琐,都需要融入现代观念来移风易俗。这都是民间文艺“两创”的用武之地,也都需要辩证看待,寻找新的平衡点。强化现代指向还应积极接受实践的检验。人们的观念、认知、审美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也就不存在万古长青的艺术形式。应对经过现实实践检验的结果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弄清哪些原生态就可以存活,哪些改造了才可以存活,哪些应该退出日常生活进入博物馆。这应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尊重正常的新陈代谢。比如,一些地方戏曲已难以为继,就应立足实际、在创新上研究出路,而不是一味地向政府要扶持。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以愿望代替实际,提高保护和转化的成效,让真正有开发潜质的民间艺术走向现代。二、创新艺术呈现和传播方式。接受者的存在是艺术成其为艺术的必要条件,也是艺术作品价值实现的前提。当前,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元,越来越追求诗性生活,民间文化积淀深厚、琳琅满目,正可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供给来源,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那么,如何让民间文艺有更多的接受者?我认为,除了常用的多媒体宣推以外,还可创新艺术表达方式,即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媒介,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的艺术创造,拓展其欣赏维度,扩大其审美接受空间,使其能够进入更多人的“期待视野”。如《非遗里的中国》,就是运用电视媒介的综合表达优势,通过技艺讲解、专家解读、非遗创新秀表演、绝技还原等全新的方式,多维度呈现非遗的创新成果、历史底蕴、技艺传承、美学内涵,在瞬时性的形象中增加了更多可感知、可理解的呈现,融入更多情感性的解读,扩大了体验的时空范围,从而让“小众”艺术走入寻常百姓家。这显然是一种新的艺术创造。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的推动下,民间文艺形式的创新创造将有更多选择,未来可能大大超出人们的想像,值得不断地加强探索。图片选自《非遗里的中国》

三、注重美的改造和提升。民间艺术很多是在科技相对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创造性应对、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那个时代“技-道-美”的统一,表达人们朴素的审美心理和生活旨趣,最贴近现实的生产生活,型塑着人的文化心理,是马克思“自然的人化”最生动直观的体现。对此,我们应怀有敬畏之心,尊重当时人们的创新创造。同时,还应顺应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当下加强美育的社会需求,多从审美的高度对一些民间文化元素加以提升,丰富美的内涵,提升审美品位,更好地发挥其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等作用。比如,刘禹锡对“竹枝词”的改造。《竹枝词》原名“竹枝”,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特点主要是描写当地山水风俗、生活场景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刘禹锡于822年正月至824夏在夔州任刺史,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创作新的《竹枝词九首》,后又创作《竹枝词二首》,将民歌竹枝词予以“雅化”,本质是创新审美表达,超越俚语方言,变得雅俗共赏,将情感共鸣普遍化。他曾《竹枝词九首》引言中说:“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杨柳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还有:“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等等。改造后的《竹枝词》仍保留着原有特点:描写当地山水风俗、生活场景和男女爱情;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由此可见,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古今中外都有相通性。根据时代的变迁,丰富其审美内涵,提高其艺术格调,将会增强其感染力,并且产生超越民族、地域界限的普遍适用性,流传得更加广泛和久远。民间文艺这方面的资源很多,不少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都是有待挖掘的富矿,只要立足现实生活,深入研究、顺应现代条件下人们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与之形成良性互动,定能开辟广阔的前景。四、用好市场机制。市场具有流通性强、资源配置效率高的优势,可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文艺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也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有效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说,“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比如,今年春节期间山东曹县的“马面裙”生产一度供不应求,一些厂家春节都没有休息,就是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推动民间文艺的“两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必不可少。作为民间文艺界人民团体,可着眼于民间艺术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围绕艺术家参与市场活动的需求,多开展规范引导、服务维权的工作,多做牵线搭桥、提供便利的事情,引导其积极适应市场,正确利用市场。当然,市场不是万能的,有利也有弊,应积极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同时通过行业管理和自律抑制其不利的一面,通过推动公共服务弥补其失灵的一面,引导民间文艺家做市场的主人,不做市场的奴隶。总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民间文艺大有可为,民间文艺工作前景广阔。

作者:袁正领转载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原文网址:https://www.zgwypl.com/content/details22_443294.html   如有侵权,联系小编删除文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