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悠久历程的生动印记,法治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以非遗为“体”,以法治为“魂”。日前,江苏省司法厅推出《邂逅|江苏省法治文化非遗作品展播》,常州7件工艺美术作品入选。
乱针绣是常州最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之一,立体感强、色彩多变、层次丰富是它的特色,其创始人为著名画家刘海粟的表妹杨守玉,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本作品采用虚实乱针,借鉴传统国画的手法,小块面留白,露底,用写意的针法来表现荷花的意境,用乱针堆积的色块,表现泼墨荷花的姿态,使作品更显独特的韵味。本作品将法治元素与非遗技法融为一体,表现生生不息的生命真谛,亦将荷花的高洁、清白等品格充分展现。
留青竹刻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项目,历史悠久,集书画、雕塑、设计等多种艺术于一体,为文人所青睐。《腐从根起 清莲不染》,画面简约,一根大的莲藕横卧,已被虫侵食,另一个清莲则昂首挺立,完美无瑕。一正一反,形成强烈对比。右边用颜体端正雕刻“腐从根起,清莲不染”八字,进一步点明主题。见之不免内心反省,起到法治教育效果。
麦秆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它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利用麦秸自然光泽和抢撕成丝的特性,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鼎”乃国之重器,是国家鼎盛的象征。在古代,鼎上会刻有法则,意味着法正民安,麦秆的原色更接近于鼎的颜色,用麦秆画制作而成的鼎看起来威严庄重,更加生动形象。
铜雕产生于商周,是以铜料为胚,运用雕刻、铸塑等手法制作的一种雕塑。铜雕的制作一般都要经过金属冶炼、锻造、雕刻、镀金、磨光、上红等几个重要的工序。铜雕的铸造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失蜡法和模具法。其造型多呈威严粗犷、端庄沉稳之态,表现出坚实浑厚、富丽辉煌的质感。铜雕作品《宪法》在铜板上雕刻出宪法宣誓誓词,刻有国徽,并在四周雕刻出镂空的花边,整体看上去威严庄重又不失典雅。
陶艺雕刻是陶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技法,有刻底和空刻两种形式。刻底是用毛笔在坯体上打好墨稿,或用蜡纸把书画稿印在坯件上,然后用刻刀依墨稿刻划,一般多用双入正刀法。空刻是直接用刀在坯上刻划。陶艺雕刻作品《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在陶板坯件上用钢刀雕刻,将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用文字的形式雕刻出来,并雕刻出四面旗帜分别展示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和八二宪法,再给旗帜上色,给厚重的陶板增添一抹亮色,将宪法历程和陶刻的艺术魅力相结合,不拘一格,浑然天成。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指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捏面艺人用手加上简单工具,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压、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两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面塑作品《美好生活 法典相伴》展示了在民法典宣传月期间,法律明白人走进群众中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的场景。农民、企业员工、青少年等不同人群汇聚一堂,聆听与自己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该作品将普法场景和非遗技艺相结合,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法大于天》采用紫砂陶塑造包拯形象,经千余度高温烧制成型,寓意人物经烈火焚烧,更刚正不阿。雕塑以包拯戏剧舞台形象为依据,在艺术创作中施以简略块面的手法,表现出包拯为官清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以法为天的人格。整体造型左手指天,右手提蟒袍屹立于公堂,颂扬其匡扶正义、执法为民的优秀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