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金秋,齐唱丰收。第七届江苏省紫金合唱季近日在江苏大剧院落下帷幕,常州合唱队伍表现亮眼,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七彩合唱团以纯净透亮的天籁之音摘得童声组金奖,一举终结四届屈居亚军的历史。至此,我市实现历届紫金合唱季童声、少年、成人三个年龄段金奖大满贯,为常州合唱写下崭新一页。在本届比赛中,常州市爱乐合唱团的银发团员们也以岁月沉淀的歌声,将乐龄组银奖收入囊中。常州大学龙吟合唱团摘获高校专业组铜奖,可谓收获颇丰。这一成绩并非偶然,而是常州十年磨一剑,以合唱艺术为抓手,在群众培育、专业提升与机制创新三个维度持续深耕的成果。从普及到提高,再到体系保障,常州逐步构建起合唱发展的完整链条,既深植群文土壤,又追求艺术高度,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生动样本。
从“群众歌咏”到“巅峰绽放”:常州合唱的专业进阶路常州合唱的破茧之路,始于对群众文化需求的精准回应与悉心引导。2015年,为激活全域合唱热情、搭建全民参与平台,常州市文联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与市教育局、团市委联合启动首届全市合唱大赛。首届赛事便形成“全民参与”热潮,吸引157支队伍、上万名歌者报名,35支队伍晋级市级决赛。此后四年,赛事连办四届,参赛主体从校园延伸至社区、企业,参与人群从青年拓展至银发长者,真正让“全城有歌声、全民爱合唱”的愿景,从口号唱成了日常。这一阶段的“广度布局”,不仅为常州合唱积累了海量“知音人”,更筛选出一批潜力团队,为后续的专业提升筑牢了根基。2021年,常州合唱正式迈入“精度培育”的转型期,发展重心从“全面覆盖”转向“重点突破”。常州市文联、市音协以前期普及成果为基石,搭建起“人才培养—作品创作—团队打磨”三位一体的专业体系,为合唱艺术的进阶搭起了“黄金三角”。人才培育是合唱艺术的“成长密码”。“人是艺术的灵魂”,常州市文联、市音协以常态化培训为核心,既选送骨干指挥跻身省级专业课堂汲取养分,又开启“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交流:赴京沪深厦对接顶尖资源,邀行业名家扎根常州传艺,逐步建成一支“梯队分明、后劲充足”的指挥人才储备库,让专业力量持续涌动。原创作品是合唱艺术的“灵感引擎”。近年来,市文联、市音协连续举办了“赵元任杯”原创歌曲征集和新时代组歌主题创作活动,一批作品精彩呈现。这些作品里,有时代的脉搏,更有常州的印记。本届合唱季中,由周之泓创作的《风吹茉莉香》斩获优秀作品奖,正是常州合唱从“唱别人的歌”到“写自己的故事”的生动注脚,让本土旋律在省级赛场绽放光芒。正如专家所言:“常州的合唱队伍,一届比一届更显成熟。不只是音乐表现的细腻、音色把控的精准、作品理解的深刻有了质的飞跃,更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专业艺术表达逻辑。这份成长的背后,是系统性培育体系无声的支撑。
托举护航与专业搭台:机制更新的常州温度常州合唱的持续生长,离不开体制机制如春风化雨般的“温柔托举”。多年来,常州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市文联、市音协以“协同化、长效化、精细化”为原则,织就一张多部门联动、多主体参与的保障网络,为合唱发展打通了一个个堵点,让艺术之路走得更稳、更远。“民间团体+企业+政府”的联动模式,让资源实现了“1+1+1>3”的高效整合。市文联、市音协依托保利大剧院的品牌影响力与专业场地优势,将原“华声”合唱团等扎根民间的“好声音”拧成一股绳,组建起“常州市文联保利华声合唱团”。政府提供资源支持,为团队“搭好台”;企业输出专业场地、负责运营保障,为团队“备好料”;民间团体注入人才活力、夯实艺术基础,为团队 “唱好戏”。三方携手,冲破了“无形藩篱”,让分散的资源聚成合力,让合唱艺术的发展有了“硬核支撑”。与此同时,市文联、市音协深化与市文化馆、老年大学、学校等的合作,将专业音乐资源化作“流动的课堂”:送进校门,让孩子从小触摸艺术的温度;送入社区,让长者在歌声中找回青春的活力。“校地联动、馆团协同”的良性生态,让团队培育的质量与效率节节攀升,也让合唱艺术真正走进了百姓生活。
此外,团队打磨也成为合唱艺术的“提升密钥”。针对不同团队的特点,市文联、市音协推行“一团队一方案”的定制化指导:从选曲的反复论证,到排练计划的科学制定、细节抠挖,再到备赛的全流程规划、全流程跟踪、全要素保障,助力团队完成从“热闹的群众歌咏”到“精致的合唱艺术”的蜕变,让每一支队伍、每一位团员,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心无旁骛地在舞台上绽放艺术光芒。
齐声合唱与“苏超”精神:情感凝聚的同频共振在常州的文化图谱里,合唱从不是孤立的艺术音符,而是串联起城市精神、凝聚市民心跳的文化纽带。本届紫金合唱季,常州承办苏南片区复赛后,恰逢“苏超”赛事在常州举行。一街之隔的常州大剧院与常州奥体中心,一边是和声如清泉流淌,一边是呐喊似惊雷震荡,两处空间的声音交织碰撞,奏响了独属于常州的“双主场合唱”。而合唱舞台上那份“执着坚守、协同奋进”的精神,恰与常州的城市品格同频共振,成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最生动的写照。本届合唱季中,常州参赛队伍覆盖儿童、中青年、乐龄、高校全组别,全龄参与的背后,是全城对合唱的热爱,更是对城市荣誉的深切认同。童声组依托校园音乐教育,在家校社织就的美育网络里,孩子们不仅在排练中提升了艺术素养,更把协作的默契、坚持的韧性,悄悄种进了童年的土壤。乐龄组里,退休长者成了舞台的主角。常州市爱乐合唱团90余名团员中,年龄最大的已85岁,他们甘愿暂别含饴弄孙的安逸,为一个和声的精准、一句旋律的饱满,反复打磨到暮色沉沉,用歌声诠释着“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生活态度,也成了常州老年文化建设的鲜活缩影;中青年组则尽显 “快速组建、高效成长”的活力,团队成立仅两个月,便凭借过硬的表现获得评委认可,展现出常州中坚群体的潜力与担当。“常州队伍的动人,不只是唱得好,是每个人眼里都有光——孩子的执着、老人的坚守,这就是最好的城市精神。”现场的评委有感而发。合唱里的协同、坚持与突破,与常州队在“苏超”赛场上展现的拼搏精神相得益彰。这些都是常州人“不服输、肯付出”品格的真实写照。歌声凝聚人心,文化则成了城市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十年深耕与初心坚守:绘就城市文化新图景
十年弦歌不辍,十年深耕细作。从2015年的群众合唱热潮,到如今省紫金合唱全年龄段金奖大满贯,五届3金6银3铜6优秀的摘获,常州合唱走出了一条“从群众中来、向专业去,以机制保障、以精神凝聚”的独属于常州的合唱之路。这条路上,“广度普及”是筑牢根基的沃土,让合唱的种子撒遍城市的每个角落;“精度培育”是滋养硕果的阳光,让艺术的枝干向着专业的高峰不断攀升;“机制创新”是滋养生长的雨露,让发展的脉络始终鲜活有力;“精神共鸣”是点亮灵魂的星火,让合唱的意义超越了音符本身,成为城市精神的载体,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常州合唱发展的完整生态。未来,随着“全民音乐素养提升”、“本土原创培育”、“区域文化协同”等工作的持续推进,市文联、市音协将在市委宣传部的有力指导下,继续以合唱为笔,在城市文化的画卷上添墨加彩,让“音乐之城”的名片在长三角愈发鲜亮,让合唱成为涵养城市精神、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力量。正如专家所说:“常州合唱的发展,不只是艺术层面的突破,更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跃升。它所构建的‘群众—专业—保障’发展模式,也为区域音乐事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常州经验’。”或许,这就是合唱的力量。它能让一座城市的声音被听见,更能让一座城市的精神被看见。而常州的故事,还在歌声里继续生长。
|